在我们的身体里,有一个“沉默的入侵者”——
幽门螺旋杆菌(Hp)。它寄生在胃黏膜表面,通过口-口、粪-口等途径传播,全球约半数人口感染,却因早期症状隐匿,常被忽视。这种细菌不仅是胃炎、胃溃疡的直接诱因,更是胃癌的重要推手,堪称胃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幽门螺旋杆菌的生存能力强。它能在胃酸的强腐蚀环境中分泌尿素酶,中和局部酸性,形成“保护罩”,从而长期定植于胃黏膜。感染后,多数人初期仅表现为消化不良、腹胀或轻微胃痛,易被误认为“吃坏了肚子”。但随着细菌持续破坏胃黏膜屏障,炎症会逐渐加重:胃黏膜充血、水肿,甚至引发糜烂;若合并胃酸分泌异常,可能发展为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——长期感染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,尤其是伴随肠化生、异型增生的患者,癌变概率大幅上升。
如何揪出这个“潜伏者”?目前常用的是尿素呼气试验(无创、便捷)和胃镜活检(可同时观察胃黏膜病变)。一旦确诊,需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。主流方案为“四联疗法”(质子泵抑制剂+两种抗生素+铋剂),疗程10-14天,除率可达90%以上。但需注意,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,因此务必遵医嘱足疗程用药,并在停药1个月后复查确认除。
预防幽门螺旋杆菌,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。家庭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,避免口对口喂食儿童;注意手卫生,饭前便后洗手;饮用安全水源,少吃生冷食物。此外,感染者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,防止“交叉感染”。
胃是人体的“营养枢纽”,而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,让这一枢纽时刻面临威胁。重视早期筛查、规范治疗,不仅能缓解不适,更能降低远期癌变风险。别让这个“胃里的隐患”悄悄侵蚀健康——主动防御,才是对胃好的守护。